当好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唤醒者”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许多乡镇小学在校生人数急剧下降,甚至不足百人,有些学校仅有个位数的学生。造成城市学校“挤破头”,农村学校“无人问”局面。那些曾经叽叽喳喳的教室,承载着我们童年回忆的乡村学校,常年无人问津“静悄悄”,只留下的无言的课堂,冷冷清清操场。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这种变化并非孤例。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是首因,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城市学校接受教育,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许多地方为了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结合乡镇政府机构大幅度撤并,采取了撤并农村学校的措施,所在乡镇一般保留了一所中心小学,而初中教育已经全部进入县城。农村学校的衰退,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它既非全然利空,也非全然利好,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理性对待的复杂现象。实质上,农村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为孩子搭建获取知识的基础平台,更在于为孩子注入自信与成长的力量。别让农村教育“静悄悄”,需要当好新时代的“唤醒者”。
展开剩余75%铺路搭桥,“唤醒”农村教育发展动力。以“高质量”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与动力。各级政府应明确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总体目标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持续优化教育政策,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将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统筹规划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建立与建设,科学推进公办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农村学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稳步扩大财政教育经费向“三农”倾斜的幅度,并有效落实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以确保乡村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有学上”。
图片来自网络
筑巢引凤,“唤醒”农村教师激情活力。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创新。从硬件设施来看,用“互联网+教育”等方式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输送到最边远的教学点,通过“城市孩子农村小学堂”,弥合数字落差。从师资队伍来看,在教师流动机制和激励方面,探索更宽松的制度设计,“县管校聘”下“挂职交流”、骨干教师“走教”。对于坚守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教师真正“留得住”“引得进”“走出去”“留得住”,让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更多创新模式落地见效,为更多农村学子撑起广阔的成长天空。
名校联姻,“唤醒”农村教育闲置资产。将县城名校与乡镇小学、初中学校联合办学建分校,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资源互补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城名校的优秀教师定期到乡镇学校授课、开展教研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乡村,提升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县城教师与乡镇教师共同备课、交流教学心得,促进双方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乡镇学校可以将自身特色的教学资源,如乡土文化课程、实践基地等与县城名校共享,丰富县城学校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县城名校可以将闲置或更新换代的教学设备调配给乡镇学校,改善乡镇学校的教学条件。共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组织县城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学生开展互访活动、联合夏令营等,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增进友谊,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通过名校联姻,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唤醒农村教育闲置资产,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自网络
价值重塑,“唤醒”农村教育内生动力。“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底色,长期承担着“输送农村孩子进城”的特殊使命,新时代乡村教育需要从服务于“城市”的“辅助”功能回归激活乡村、培育新型农村人才、继承优秀乡土文化的“根基”功能。加快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当地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依托不同地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盘活乡村学校闲置资源、资产,充分挖掘乡村红色革命传统与基因,将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乡土优势、彰显乡土价值的乡村教育资源。实际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必须兼具“向心型”和“开放型”。既要培养“知农学农爱农”的新一代,既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脚上有泥土,心中有归属”的家乡情怀,面向乡村振兴的知识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必须要有系统性的教育内容。从学科知识拓展到生态文明、现代农业科技、数字经济、乡村治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等内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不能承担所有的职业技能培养,但要有承担“撒种子”和“撒种子”的责任,比如科学课,介绍本地农业的生态循环和生物技术等;信息技术课,介绍农村电商智慧农业模式等;社会实践课,可以开展村容村貌、民风民俗考察等,关键要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壁垒,回归生活本体,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探究中学习。
发展乡村教育是一个具有深刻时代价值意蕴的课题,而落实乡村教育的新定位,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既要经费投入继续向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倾斜,更要在乡村教育制度设计上进行彻底变革,建立激发乡村教师、激活乡村学生、服务乡村社会的乡村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四川省江油市汇丰路小学 张敏)
发布于:四川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